1974年冬,考绿君子意外获得重返武汉参与"
1700"
工程的机会。
在火车上与宋专家的对话,揭开当年建设攀枝花的峥嵘岁月。
当英语培训班名额被神秘取消,他发现这背后牵扯着指挥部高层博弈。
随着瓦工出身的东指挥长抛出"
只许成功"
的密令,一场关于技术传承与时代使命的较量在暗流涌动的1974年展开……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东指挥长密令:“1700只许成功,不许失败。”
▄火车上
考绿君子1974年12月26日和宋专家登上回武汉的列车,踏上了回师‘1700’的征途。
很奇妙,人生有些时间节点是那么的相似。
我纳闷,不仅仅是相似,简直完全一样!
因为我清楚地记得,十年前的今天,是我离开武汉启程入川的日子。
在四川,帐篷搭在山窝窝,三块石头架口锅;白天捧棒压,晚上压棒棒,抬棒扁担当座床。
裂谷逐梦攀枝花,留下美好青春年华!
建设三线十年,整整十年,武汉,我回来啦!
十年前,我意外地欣喜地获知我被批准参加三线建设。
参见前券《第三卷
赤子丹心铸剑入蜀》第66章~第97章等篇。
我不知道公司选择1964年12月26日作为入川启程的时刻,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。
当时公司用解放牌敞篷大卡车敲锣打鼓送我们,车正面打着“支援三线建设”
的横幅,车厢栏板两侧贴着“欢送支援三线建设的英雄”
,“欢送支援三线建设的模范”
;
我们穿着刚刚新发的蓝色工作服,头戴新的柳条安全帽,背包一律将白色衬里朝外,一个个蓝衣白背包精神抖擞整齐划一,俨然是一支穿工装的“解放军”
;
我们唱着“咱们工人有力量”
一路锣鼓一路歌;
从青山八大家出发历武昌、过长江、经汉阳、跨汉水到汉口直抵武汉关码头,检阅了武汉三镇。
今天忆起那时的情景,仍然热血沸腾激动不已。
十年前坐船入川,今天乘火车返汉。
看着车窗外一帧帧变化,景色不断地在眼前闪过,视线随着前行的风景,远去,远去,思绪,万千。
今天我回师武汉,没有红旗,没有锣鼓,没有欢送……只有我和宋专家俩人形影相吊踽踽独行,心中不免有些黯然。
我问宋专家,我们回师武汉,选今天,是不是有什么含义?
宋专家:“什么含义?没什么含义!
委托总公司订票,订上那天算哪天,能给我们订上票就已经是万幸,还管得上那一天!”
“尽管没什么含义,我还是很开心,能和领导一起回武汉,特别是和宋专家一起,我真的很开心。”
“你是开心了,我却不开心!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